白带的形成与雌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,因此青春期前的女孩一般是没有白带的,一般在两次月经中间(排卵期)雌激素的分泌达到高峰,所以这时的白带增多,呈现透明、像蛋清样的分泌物、具有黏性。
只要不会让你有“好像尿裤子了”的感觉,微微的湿润都是可以接受的。妇女绝经后,由于卵巢功能衰退,体内缺少雌激素,所以阴道变得干燥而无白带,但也有人会因为雌激素对阴道的保护减少。
导致感染的机率增加,反而造成白带增多,一般人在判定白带时都是以留在裤底颜色作为指标,但有时是被尿液着色,看起来接近黄色,,有时是因为正处排卵期分泌物较多且浓稠,但有时确实是一些感染所造成的,你该如何判断呢?
●带下清稀如水状,量多:
白带量多,属于中医的「湿」,湿气的囤积可以由肠胃功能不佳、无法代谢水份造成(即中医「脾虚」,常见大便稀溏、易腹胀等),也可由肾气虚造成。水状、量多白带大多脾气、肾气皆虚,因此常兼见月经异常、腰酸、怕冷、大便稀溏、手脚冰冷这些表现。
●带下如涕(透明、黏黏的)或淡黄,瘙痒不严重:
中医仍以化湿健脾处理,这类患者不但肠胃功能不好,容易腹胀或消化不良,且因体内水湿代谢功能差,还常有虚胖的现象。如果白带呈豆渣状,兼阴部搔痒较明显,属中医「湿郁化热」,须加入清热解毒药处理;以现代医学检验大多有霉菌感染。
●带下色黄,有异味,阴部瘙痒:
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是发炎现象严重,若发炎状况延伸至骨盆腔内,还会合并腹部疼痛及下坠感,此时以清热解毒、利湿为主,佐以理气、去瘀之药便可缓解腹部的不适感及控制炎症。
●带下色绿,黏稠,阴部瘙痒剧烈:
这种带下之湿热状况又较前述加重,疗程相对加长。如果带下颜色是绿或灰白,有泡沫,阴部痒极不能忍,常搔至破皮,以现代医学检验可发现滴虫感染,这时除内服药外,最好还要配合外洗方才能迅速见效。许多阴部的外洗方药中常用到蛇床子、百部、苦参根等,这些药自古便被用来杀虫止痒,而近年更以医学实验证明它们对阴道滴虫有独特的抑制作用。